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近日在2020多多農研科技峰會上表示,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元,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.26萬億元,抓住數字技術機遇,快速發展農業數字經濟,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?!?/span>
趙春江院士在主題演講中闡述了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巨大潛力,人工智能基于大數據和算法做科學決策,可實現多因素協同和智能控制,農業機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勞動,有效解決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工勞力不足、勞動強度大、作業環境差等問題。在未來的無人農場中,再也看不到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的場面,而是各式機器高效、有序地工作。
“智慧農業實際上是生物技術、信息技術、智能裝備等多個先進生產力要素融合后農業產生方式的變革,是農業信息化從數字化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級階段。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水平,提升農業從業者對農業生產系統的智慧管控能力,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?!壁w春江院士說。
趙春江院士還強調,電腦替代人腦、機器替代人力、自主替代進口,這是中國智慧農業發展最重要的三件事,為了實現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的目標,需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??蒲腥藛T和社會力量,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,攜手突破關鍵技術瓶頸,研制核心產品,加快產業化應用,引領農業變革。
農業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重點應用,通過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發現規則和知識,構建知識圖譜,通過網絡可為農民提供精準的農業知識服務。
據悉,趙春江院士團隊研發的基于大數據的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,目前已覆蓋3550個品種的全息知識圖譜庫,包含知識圖集超過1000萬張、農業知識200萬條、生產管理模型1.2萬個。這一平臺有近千萬用戶,平臺上不僅有2690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專家、農業農村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創新團隊300個、以及近50萬基層農技人員為農民答疑解惑,還有智能問答機器人解答農民提出的各種問題。平臺實現了農業專家、農技人員和農民三類人群互動,盤活了現有農業科技資源,解決了農民和專家兩張皮的問題,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。